进步的意义在于做对成长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数字的提升或者纯粹地被好胜心支配,只有认消这一点,才能打破不断对比、求胜的恶性循环。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过或亲历过这样的吵架场景:刚开始还是就某件事情的是非对错指出问题,说着说着一方开始从一方的语言中寻找逻辑漏洞或者知识面的漏洞来攻击对方,意图从这一个疏漏中去证明对方的整套价值系统都不对,然后你们就会发现自己在讨论的根本不是刚开始的话题,两个人越扯越远,情绪越来越大。其实,沟通的核心目的是表明态度,了解另一方的想法,进而找到解决方案。如果在沟通过程中非要证明谁对谁错,带着好胜心去沟通,也就是站在 “我是对的,或者我的想法是更好的”这个立场,通常会演变成吵架,而无法解快问题。好胜心不应该成为亲密关系中伤害彼此的武器。
真正 “好” 的敏感应该是,你能洞察到对方想表达什么,对方真正需要并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什么东西可以令他产生安全感,什么东西可能会让他焦虑,而不是根据一些言语、表情去揣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个人边界就是我们靠自己建立起来的身体、情感、精神的界限,用来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利用、侵犯和控制的安全领地,也就是我常说的个人底线和原则。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当你建立好自己的这套原则时,就能知道别人越过这道边果后该如何应对了。我们控制不了世界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控控自己的情绪、感受反馈,这就是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巨大区别。
但确实,从小我就会把这些对我的评价反击回去,别总是觉得我需要像别人一样。其实我并不需要,是你们的期待、你们需要,那么你们需要的事情就不应该由我来解决。
“别人”真的是千变万化的东西,你不可能为千变万化的东西负责。就像你穿一件衣服,五个人喜欢,六个人讨厌,你穿还是不穿?别人的看法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只有你确定自己真正喜欢,才好做出决定。把反馈看得那么重要,不如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样你可以比较快地做出决定,也比较容易获得快乐。
共情是能力,不单纯是善良的表现。
共情绝不意味着要无底线地满足对方的要求。如果你想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付出行动帮助他人,一定要优先管理好自己,因为共情的核心是一个人要有完善的自我系统,能对自己的情绪、时间、精力做好管理。不然,当你的能量被极度消耗后,你只能跟潮水的人一起沉潮。
共情是起因,共识是手段,共同利益是结果。
人要永远爱自己,然后就有勇气也有力量去拒绝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在现有的生活空间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觉得它的前提是得让自己方便了才能与人方便。如果与人方便会让自己为难,那是没有必要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正在运行的人生驾驭系统,而我遵循的原则定先满足自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再在心情愉悦且有余力的情况下支持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有自我,再去共情。我们不做自私和冷漠的人,但是我也不会提倡每个人都要当英雄。英雄需要通过牺牲自我去成全别人,而大部分人是普通的,普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不管对方传达给你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东西,先不要急于去否定或者肯定,也不要做价值判断,只裕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安全又靠谐的树洞就好,让对方知道他是被理解、被关心、祓接纳的。
“如果你不能击败你的敌人,那么就加入他们”,人也一样,我们可以把嫉妒的对象当成榜样,先学习他,再超越他。把嫉妒变成一种动力燃料,努力让自己变得像对方一样优秀,这也是解解嫉妒情绪的方法。
工作的过程,其实是按受任务后,借由公司这个平台,为自己累积工作经验、训练工作能力,最终实现能力变现的过程。我建议过很多次,在职场上,我们要重视目标,重视价值排序,而非“关系”。人只有真正把注意力从“关系,上转移到 “目标”上,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进化。
你把你该尽的力尽到了,不该你操的心也不必去操,因为你操心解决不了问题,难受的也是自己。
我当然倡导公平,但同时我们要认清,不公平的存在,是一种常态,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解决不公平这件事,我们要解决的是当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应对。
在心理学上,当两个人在说同一个人的坏话时,这种错误的“合理化”能迅速拉近这两人的距离,而这两人在彼此身上,也会找到相同的价值感和认同感。比如,在同一个上司手下干活儿的两个下属,其中一个被上司批评了,很有可能就会跟另外一个人诉说自己的不满。有时候这种不满的倾诉甚至会上升到诽谤的高度。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清醒了,最好不要参与其中,因为这种时刻建立起来的 “统一战线”,往往十分脆弱。
关于如何变得自信,我也分享一个方法——先确认哪些人喜欢你,然后分折他们喜欢你的原因,以及你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可的原因。当你把这个群体“打通”,从他们中间建立起自信的资本和条件后,再去挑战和适应下一个环境。
逃避从来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别把“社恐”当成自己俱怕跟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受挫的遮羞布。不一定所有的自卑都要克服,但希望它不会成为限制你成长和进步的枷锁。
生活中每个人每一天都在面临大大小小的抉择时刻,故事中的婷婷在面对多个选项的时候,因为想要获得最优解而难以做出决定,好像选择了这一个就意味者失去了另一个,而现实情况是根本就不存在最优解,也几乎不可能找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让自己陷入纠结的泥潭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抉择”,又因为迟迟做不了决定而导致最终做了无用功。
想要在多个选项之中做出取舍或者决定,必经的两步就是判断和决策。判断是个过程,你通过它形成看法,得出结论,对事件做出评估;决策是在各个预备项之间做出选择,接受某一或某些结果,并且拒绝另外一些选择。
把“我想要” 换成“我不要”,把自己最不能接受的选项逐一排除。
不论一个任务来自领导还是客户,都需要细化目标,主动和他共同认识清楚“我的角色是什么”“怎样才叫把这个工作完成了且完成好了”。
在初入职阶段,大家眼中的心知肚明和默契对你来讲是空白的,如果你不去主动寻我隐藏信息,就会产生大量的误解。
比如,他们跟我说,朋友的小孩想到我们公司工作,能不能帮忙安排一下。虽然我能决定这件事,但我不会同意。我会告诉他们:“可以给我发一份简历,我交给公司的HR(人力资源),让他跟其他求职者一样经过面试流程,面试合格就可以入职,不合格就不能人职了。”
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边界,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我为什么要拒绝。因为在我们的长辈那代人眼里,找熟人帮忙安排个工作特别合理。但在我的概念里,工作是工作,家人关系不体现在工作里,因为工作牵涉别人的利益,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人关系影响到其他合作伙伴。不要惧怕建立家庭的边界感,我们设立它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方,而是相互尊重。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但不要试图操纵他人的一切。洗脑是低劣的手段,情感绑架也是残忍的剥削,所谓的“为你好”,并不能遮盖他造成的伤害。
瓶颈期是一个必然到来的阶段,我们最好在它到来之前,在白己处于高位或者顺境的时候做多手准备和布局,有主业有副业,分散自己的风险。
人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在意的人,都不是挂在嘴边,而是放在心上的。
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既具备洞察能力又具备极高的实践能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或缺。
现实中的一段关系里很容易有一个强势方和一个弱势方,强势方通常因为自己的相对优势而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与其追求对方给你 “安全感”,不如想一想:我们的关系哪里“失衡”了?在这段关系里,我要怎么跟他“势均力敌”?
总结一下,你该追求的目标不是安全感,而是对等、健康的关系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当一段关系让你开始想要 “安全感”的时候,你应该先想想这段关系还是不是平衡、健康的,同时带着同理心做好自我预期管理,进行真诚的沟通。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关键区别就在于人类有长期思考的能力,所以很多人不会在收到工资的当天就去把钱花光,而是会思考如何储蓄。形成自律思维的前提是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看作自己对未来的投资。比如,如果多读一页书,未来的自己就会更聪明一点儿。换句话说,找到一种方法,把现在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联系起来,以便让延迟满足成为自律的动力。
洞悉自己陷入虚荣状态的时候,我意识到要调整自己。这个调整本质上是可以接受自己不好,可以接受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
学会说“不”很重要,如果你想拒绝别人,不知道怎么开口,可以想想别人是怎么拒绝你的。这样再拒绝别人是不是就没那么难了。